第51章 第 51 章

    唐太宗时

    李世民眉心一跳, 天幕这话不对,怎么听意思是应该让公主也能担任朝中职务,上朝参政呢?

    开府置官已经够破格了, 如果再能上朝当官,成什么样子了。

    唐中宗时

    安乐公主眼里闪烁出不一样的光芒来,对啊!凭什么公主不能当官!

    如果自己能上朝当官, 掌握实权, 哪用得着拉拢别人, 卖什么斜封官。

    韦皇后沉思了会, 下定决心劝女儿道:“裹儿,今日之后,不可再卖官,之前那些人进行考核, 不合格的全部罢免。”

    她还要狠狠心把长宁、安乐超规格的待遇都削减一下。

    想要获得朝堂议政的资格, 必须得改改她们的作风了。

    武周

    “好好的一个机会, 结果都聚集了些有钱的市侩之徒, 这个孙女的权势有很大水分啊, 该不会‘多出其门’的那些人就是这些斜封官吧?”

    武曌摇摇头,李显这到底是想要女儿好, 还是不好,真想给女儿权利, 怎么不封一个职官去做做。

    武曌又提点太平公主道:“官员太多不是好事,一是增加朝廷负担,百姓压力大;二是人多了总有浑水摸鱼者。而且,若卖的是虚职还好, 若是实权,那就是引得众人离心, 自掘坟墓。”

    太平公主点点头,铭记在心。

    一旁的李旦心里五味杂陈,阿娘是真的动了想传位妹妹的心……

    【开府置官只是李显宠女儿的一件小事。

    新唐书还写:尝作诏,箝其前,请帝署可,帝笑从之。】

    唐太宗时

    听到这句,李世民不可置信了。

    这是过家家呢吧?自己写诏书,遮住诏书内容,让李显签字署可,李显还笑着由女儿胡来。

    中书省呢?

    门下省呢?

    这是写着玩呢?还是真代替皇帝把诏书发下去了?

    李显真是他的好孙子,李世民现在很想抽他一顿鞭子。

    唐中宗时

    “呵……”安乐公主不可置信的笑出了声,她要是真有这个权力,早就写一道封她为皇太女的诏书了。

    【其三,请立“皇太女”。

    如果不是这件事,安乐公主也不会在大唐的一众亲王公主圈里杀出重围,让人知道她的封号。

    同时期,还有亲姐姐长宁公主同样有钱有势,但当安乐公主敢于用公主身份提出立自己当皇太女,挑战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时,就注定她和别人不一样了。

    私以为,这条不算她的坏毛病,非常有进取精神。】

    大秦

    “皇太女?”嬴政小小惊讶了一下,公主继承大统,亘古未有之事,这是在动摇国家根基。

    自周确定的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保权力有序持续的传递下去。

    还有周礼制度,分出大宗小宗,设置公侯伯子男等爵位,这些都是维系社会的基础。

    没有这些规矩,岂不是天下大乱了,到时候谁都想当皇帝,不安心守在自己的位置上,如何让王朝持续运转下去。

    这安乐公主真的是敢想啊,也不知道她这个想法,有没有她父母亲的支持,还是就她自己一个人的意愿。

    汉武帝时

    “痴心妄想!”刘彻嗤笑一声。

    女人能入朝为官吗?女人能带兵打仗吗?能把匈奴赶回去吗?

    很有想法,但不合时宜。

    另一时空,汉武帝(前120年),淮南王封地上

    翁主刘陵正在去往长安的路上,她顿觉自己还是保守了。

    只想着父亲当皇帝,然后自己做公主,她为什么不能被封王,不能做太子呢?

    隋末唐初

    平阳昭公主含笑看着天幕,“皇太女?”

    真想见一见这位小辈,她喜欢有抱负的人。

    她招兵买马,上阵杀敌,同样有自己的理想。

    唐中宗时

    安乐公主察觉到天幕的语调变了,想当皇太女是她先进?

    真没想到,正是大家都说她异想天开的皇太女之事,让天幕对她刮目相看。

    感谢天幕!她明天就去打脸那些说她嚣张、不知好歹的人。

    她就是要当皇太女,什么宗法制,什么嫡长子继承制,什么代代相传。

    这种男人的代代相传为什么要遵守,她是女的,又不是男的,偏要当皇太女!

    而且,在大唐皇室相信嫡长子继承制,这不就是个笑话吗?

    【在封建王朝当皇太女,现代人都不敢想的事情。

    而且李显虽然没有嫡子了,但他还有三个儿子,安乐公主也没觉得皇位就该由三个兄弟来继承。

    从房州回京的小公主,从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觉得公主为什么就比皇子差。

    她向皇位发出挑战:阿武子尚为天子,天子女有不可乎?】

    武周

    “阿武子?”武曌眉头一挑,居然敢这么叫自己的皇祖母* 。

    【安乐公主的想法看起来很疯狂,很不正常,但是,为什么不正常的不是封建礼法呢?

    安乐公主如果能以公主身份登上皇位,绝对比武则天对封建皇权造成的冲击还大。

    从本质上来说,她想要的是女儿的继承权,以女儿的身份继承父亲的权力和家产。

    既然公主都能继承皇位了,那王爷国公的爵位凭什么不能传给女儿,豪强富户的庄园田铺凭什么不能给女儿,农家户的田地老宅凭什么不能给女儿。】

    大秦,嬴政摇摇头,不赞同此言,天幕还是太单纯了,事情哪有这么简单。

    仅仅靠一个皇太女,就想推动天下人改变继承想法,根本不可能。

    等等,或许不是不可能,天幕不可能凭空有此说法,在天幕里的时空里,可能真的有所改变。

    这……可能吗?

    嬴政有点不安。

    西汉

    “这怎么行?”刘彻气呼呼的喊出口,“没有公主继承皇位的道理,更没有传爵位给女儿的说法……”

    “等等,爵位传给女儿?”刘彻灵机一动,“不传爵位,只让各诸侯国的宗室们把封地多分给女儿一些,做汤沐邑即可。”

    心动!好像可行,他的推恩令是不是能进展的更快了!

    天幕之下,也有人为天幕的话心动,期待看到安乐公主继承皇位。

    【安乐公主是有优势的。

    身份上,她是韦皇后的亲生女儿,又连续两次都嫁武家人,第一次是武三思儿子武崇训,第二次嫁武承嗣儿子武延秀,身系李、韦、武三家势力。

    感情上,李显韦皇后是真不喜欢三个庶出儿子。

    李显七零五年二月复位,当年先追封了死去的嫡子李重润为懿德太子,又把有告密嫌疑的庶长子贬去外地。

    此后的一年半里,他没立太子,直到有大臣上奏后,在七零六年七月才立了三子李重俊为太子。

    李唐的太子不好干,李重俊在七零七年七月发动了一场景龙政变,结果失败了。

    景龙政变之后,李显又没有立太子,储君之位空悬。

    安乐公主就去毛遂自荐,跟李显说想当皇太女,李显居然真的拿这事去问大臣。

    而且就算被大臣怼回来了,李显居然也没生气,没有谴责安乐公主。

    总之,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安乐公主:你有机会!】

    西汉,吕后时

    不出吕雉所料,果然安乐公主能提出当皇太女,也获得了她父母亲的支持,至少没有反对。

    优势很足,如果不是性别,安乐公主早就当上储君了吧。

    【有了思想,安乐公主开始积极谋求皇位,付诸行动。

    她在景龙政变中企图把李旦和太平公主拉下水。

    ……但失败了。

    深的李显真传,仿佛是李显当年根基不稳,一上位就想换宰相的失智行为翻版。

    失败的直接后果就是一下子给自己树立两个敌人。

    安乐公主和太平公主,各树朋党,互相争权,闹得李显都头大。

    朝臣上书让李显管一管,但李显没听,安乐公主此时略赢一筹。

    毕竟李显是亲爹,是最大支持者之一,李显的放任不管其实就是一种沉默表态。】

    唐中宗时

    大明宫内,被天幕说是最大支持者,李显也不生气,反而露出一个笑容。

    让女儿做自己的继承人,有什么不可以?

    可惜,朝中大臣的阻拦力量太大了,他想做更多,可太难。

    而且裹儿从一开始就得罪了太平,一个是自己的亲女儿,一个是自己的亲妹妹,他夹在中间也难办。

    【当安乐公主声势越来越大的时候,李显的突然死亡打断了她的一切计划。

    李显一死,安乐最大的靠山就没了,按照礼制,皇位只能从李显剩下的儿子里挑一个来继承。

    所以,安乐绝不可能毒杀李显。

    还是那场唐隆政变,在韦皇后死后,安乐公主也失败被杀。

    《旧唐书》写她:延秀与公主在内宅,格战良久,皆斩之。

    《新唐书》写的是:主方览镜作眉,闻乱,走至右延明门,兵及,斩其首。

    两相对比,《新唐书》写的简直是身临其境,仿佛作者就在政变现场,一个敢于拔剑反抗的公主,变成了一个美貌无能,逃跑不及被杀的公主。

    还是相信更早的《旧唐书》所写更真实。】

    唐中宗时

    安乐公主不停点头,天幕所言极是!

    她都敢提出当皇太女了,听见兵马作乱的声音,肯定会拿起剑战斗到最后一刻。

    她又不是没经历过政变,李重俊造反的时候,她也在皇宫里。

    再说了,谁闲的大晚上画眉。

    第52章 第52章 上官婉儿

    【安乐公主死后被追贬为勃逆庶人。

    她勃逆了什么呢?

    就因为想要皇太子的位置吗?

    仅仅是她想要站起来主动争取, 而不是跪着接受恩赐,就被冠上勃逆二字,这个世道对女子还是太苛刻了。】

    唐中宗时, 长宁公主府上

    “拿账本册子来!”长宁公主哽咽着看完天幕。

    她想好了,把自己的财产都给阿娘和裹儿拿过去,帮她们的大业出点钱。

    别的没有, 她就是有钱!

    “勃逆……”安乐公主轻声呢喃道, “真是高高在上的语气啊。”

    这一刻, 安乐公主十分理解她的皇祖母则天陛下, 她造字,给自己取名曌,日月凌空之意,真的很盛气凌人。

    她的名字, 如日月般永远照耀在大地上, 凌驾在所有人头上, 多么嚣张霸气。

    还有喜欢给别人改名, 这个看起来不痛不痒的骚操作, 谁说这个行为无用啊,这可太有杀伤力了。

    想一想, 要是有人喊她是什么什么勃逆公主,她能拿刀把对方碎尸万段。

    居然给她勃逆二字, 李三郎这个獠奴,等死吧。

    【安乐公主就讲完了,下面要说的这个人的人生经历堪称美强惨,她身上的故事也不少。

    “论定诗人两首诗, 簪花人作大宗师”;“汉家婕妤唐昭容,工诗能赋千载同。”她有才, 善文,会作诗,是古代四大才女之一。

    “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上官昭容,所制以掩黥迹”,用花钿遮掩额头黥刑留下的伤疤,结果大家觉得好看,引得众人争相效仿,上官婉儿相貌肯定不俗。

    “自通天后,建景龙前,恒掌宸翰。其军国谋猷,杀生大柄,多其决”,上官昭容有实权,工作能力强,获得武则天和李显的信任,掌管诏书草拟。

    总结,上官婉儿是一个有美貌有才华有实权,工作能力强的高级皇家打工人。

    她还是武皇身边的宠臣,史书明文写了“则天爱之”。】

    西汉

    “有美貌有才华有实权,工作能力强?”听到天幕此言,吕雉频频抬头看向天幕,天幕上的那个上官婉儿确实长得不错,原来天幕也会看脸。

    对比前面提到的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天幕对上官婉儿的夸赞都快溢出来了。

    要是真有这样十全十美的人才,她吕雉也想要!

    邓绥有班昭辅佐,武则天有上官婉儿等更多女官,比起她们,自己也缺个女官。

    吕雉突然想起来许负就很有才,此人一手相面之术出神入化,正好有人说她来到了长安,不如就把她召来为己所用。

    吕雉即刻派人去请许负,公车特征,诚意十足。

    后来,接到旨意的许负欣然前往宫中,从第一次在天幕中看见吕雉后,她就有所意动,如今终于筹谋成功了。

    既然只有天幕提名者,才能在天幕商城中购物,那她从现在起,就为自己在史书中谋一个万世之名。

    东汉,班昭莫名有些羡慕,上官婉儿也是四大才女之一,而且和她一样,也承担了辅佐君王之事,比她厉害的一点是,还具有实权。

    听天幕语气,似是很崇敬欣赏她,班昭心里泛上一丝苦涩,她真的不会写女诫了!

    武周

    听到“则天爱之”四个字,武曌笑出声来,婉儿是她一手提拔,起初只是看中她的才华,没想到她有大才,能得一才女能臣,是人生一大幸事。

    “婉儿,天幕可是在夸你呢,”武曌含笑道,“四大才女,你也占了一个名额。”

    上官婉儿心情激动,回禀道,“实在没想到天幕会如此盛赞臣。”

    美貌、才华、实权,她都没想到自己能这么厉害。

    还有,皇家高级打工人为何意?

    一旁的御正库狄氏,李氏、裴氏、颜真定,齐齐看向上官婉儿,她们女官中也有人被天幕提起了,与有荣焉!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在历史上的形象却矛盾重重,相差极大。

    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正史中,她搅弄权势,和韦武集团沆瀣一气。

    但同时代的文人张说、武平一,对她的评价却很好,肯定了她的辅佐之功,文学之才。

    当然,有人说个人品质不等于才华,私德和能力无关。

    但上官婉儿的墓志铭出土后,完全颠覆了史书所言,原来她不是韦后一党,原来她和太平公主的关系才最好,“千年万岁,椒花颂声”,婉平是真的!

    到底哪个才是上官婉儿真实的一面?下面,让我们来探究一下她身上那些故事。】

    唐中宗时期,镇国公主府

    太平公主第一次失控,婉儿的墓志铭?

    婉儿的墓被挖了?后世人真的是……

    虽说百年后的事情管不了,但人的死后安宁真的很重要啊。

    而且,婉儿她当然不会是韦皇后一党,她和婉儿一块玩的时候,韦皇后还远在房州呢。她和婉儿还在神龙政变中有过命的交情,婉儿从来都是她的人。

    上官婉儿听见自己的墓志铭出土,手一抖,打翻了眼前的茶杯。

    老实说,她心里松了一口气,唐史中把她写的很不堪,且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后事都是草草了事,她以为自己会连个坟都没有。

    虽然坟被挖,但却得到了正名,也是福祸相依了。

    韦皇后和安乐公主齐齐惊讶,天幕上来就是把人夸一顿,而后还提到了太平公主,“婉平”是什么?“千年万岁,椒花颂声”听起来像墓志铭并序里的悼词。

    怎么,这两个人还能埋一起不成?

    【先看一个问题:武则天杀上官仪,上官婉儿却甘心在家族仇人武则天手底下做事?

    上官仪父子死亡后,家口籍没,婉儿刚出生就随其母配入掖庭,从宰相孙女跌落为罪臣之后,在掖庭为奴为婢。

    只看事情的最终结果,婉儿人生前十四载的苦难,确实由上官仪之死而起,而上官仪的死,在史书上又和武则天脱不开干系。

    说武则天是婉儿的家族仇人,也不是毫无根据。

    但是,杀上官仪的真的是武则天吗?

    《旧唐书》说:仪颇恃才任势,故为当代所嫉。简单点说,就是上官仪仗着自己的才华和权势行事张狂,引得当时的人都嫉妒他。

    也确实有人出手了,许敬宗就构陷了上官仪谋反。】

    唐高宗时,公元664年

    上官仪和儿子儿媳一起坐在院落中看天幕,儿媳怀里抱着孙女。

    按照天幕所说,他们全家马上就要遭难,所以几人都认真看着天幕,期望能从中知道遭难的来龙去脉,好避免大祸临头。

    听到别人嫉妒他,上官仪心里惊讶,同僚都嫉妒他?

    他想了下自己的平日行事,政见不合是正常且常有的事情,再就是讨论诗文的时候,争执最激烈。

    他同僚都这么小气?

    应该……不会吧,总觉的事情没这么简单。

    【而《新唐书》中,说是“李治想要废后,结果被武则天发现质问,李治甩锅上官仪‘是皆仪教我’。

    所以,上官仪的死亡,第一责任人应该是李治,其次是上官仪自己结下的仇家,最后是武则天。

    上官婉儿和武则天之间,没有那么尖锐不死不休的仇恨。】

    唐高宗时,公元664年

    “伴君如伴虎,”上官仪仰天长叹。

    果然,他就说只凭同僚嫉妒,怎么自己就被整死了。说到底,这件事真正做决定的还是圣人。

    圣人啊圣人,您面对您皇后的质问,为何要把责任都推到我身上。

    你们夫妻和好如初,我一人背锅全家祭天,还让不让人做官了。

    【上官仪父子死的不值,婉儿的母亲郑氏面对的境况也很糟糕。

    郑氏出自荥阳郑氏,是真正的豪门望族,论门第比上官家厉害多了。她从高门贵女变为掖庭罪奴,相比年幼不知事的婉儿,这是真的一朝从天际跌落泥地。

    十四年的掖庭生活,其中的辛苦我们不得而知,但看婉儿十四岁时,凭才艺博得武则天赏识,其母郑氏功不可没。】

    西汉

    吕雉生出一丝佩服,地位和生活的巨大落差很容易击垮一个人。

    郑氏没有自怨自艾,还能教出一个好女儿,是真的不容易。

    唐中宗时期

    婉儿的外宅中,郑氏很诧异天幕能提起她,那些年生活虽然苦,但都熬过来了,她早已看淡丈夫和岳丈的死。

    福祸相依,掖庭是婉儿的起点,但不会是婉儿的终点。

    天实启之,故毁家而资国,运将兴也,故成德而受任,婉儿从宰相的孙女,变成了自己就是宰相。

    【讲讲婉儿的才女身份。

    虽然她巾帼宰相的身份更出名,但不要忘了,婉儿最初能得到武则天的赏识,是靠才华。

    上官婉儿的诗作不多,毕竟写诗只是副业,主业是搞政治。

    不过,虽然她本人写诗少,但她干的是裁判的活,含金量更高!】

    唐中宗时

    太平公主眼眸一亮,饶有兴趣地看着天幕,把天幕上婉儿的脸自动换成自己身边人的,婉儿评诗的那日她不在,如今看天幕演绎的场景,正好补上缺憾。

    第53章 第 53 章

    【最风光无限的时刻, 当属婉儿在昆明池畔的彩楼评诗。

    当时,李显让百官做文章记录昆明池景色,待众人做好文章后, 上官婉儿高坐在彩楼上,一目十行阅览。

    彩楼下,做了诗的大臣们翘首以盼, 瞩目相望, 面上一片淡然, 实则心里都在期待自己的诗作名次。

    须臾间, 纸落如飞,众人纷纷捡起来,认领各自的诗文,有叹气的, 有失落的, 有一笑了之的。

    直到到最后剩下沈、宋两首诗, 众人都一起紧张起来, 小声猜着谁会是第一名。

    “是沈诗!”

    “不, 是宋诗!”

    上官婉儿思考片刻,又扔下一张, 只留下宋诗,以“宋诗”末句更加健举为判定缘由, 定下第一名为宋诗,众人诚服。】

    唐中宗时期,镇国公主府上

    太平公主看得津津有味,后世人太会演绎了, 居然能把这场景复原个七七八八。

    透过天幕,她仿佛看到了婉儿的风采, 只可惜,演的再好,上面的人也不是婉儿。

    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被迫回忆起那场诗会,看看天幕上风光的“上官婉儿”,再看看杵在一旁,毫无存在感的“她们自己”,真是好不凄凉。

    而作为事件主角的上官婉儿看着天幕上的场景,忍俊不禁。

    没想到这件事也能被天幕拿出来说,身为修文馆馆主,品评诗词是她的本职工作之一。

    以女子之身,品评诗人文士的诗文,她也算是第一人了吧。

    希望这一幕能让更多有才华的女子看到,文词一事,女子不输男子。

    【还有其他事迹,都能证明上官婉儿的才华非一般人能比。

    其一,代帝后作诗。李显一家子没啥文艺细胞,每次做诗的场合,都是婉儿代笔。《旧唐书》‘婉儿每代帝及后、长宁安乐二公主,数首并作,辞甚绮丽,时人咸讽诵之’。

    一个人精分成五个人作诗,而且还作的好,这不是天才是什么?】

    唐中宗时

    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脸色讪讪,这下全天下都知道她们没文化了。

    安乐公主强行挽尊道,“我偶尔也是会自己作一两首的,并非全是代笔。”就是作的不好,最后还是要找人给她润色罢了。

    另一边,皇宫中的李显摸了摸鼻子,天幕也真是的,这种事也要拿出来说,臣子替皇帝代笔,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长宁公主很无所谓,她参加宴会就是去凑热闹的,又不求名声,能有人替她作诗真是求之不得。

    【其二,婉儿游长宁公主府,作诗25首,用三言、四言、五言、七言诗,形象描绘出了长宁公主精致巧妙的园林。

    炫技!妥妥的炫技行为!旁人冥思苦想作得一首,她一口气写二十五首。

    也因为这组诗,美国的汉学家斯蒂芬欧文称婉儿为“假日隐士”。】

    唐中宗时期

    上官婉儿很是疑惑,美国?斯蒂芬欧文?这名字好奇怪,美国又在哪里?

    但这个称呼她倒是有几分喜欢,“假日隐士”,不错!

    【而且这次作诗是应制奉和的场合,婉儿的诗人心性上身,作的二十五首诗全抒发自己的心中所想,隐隐表达归隐意向,完全没奉承在场的皇帝李显,也没有夸赞宴会场地的主人——长宁公主。

    好嘛,果然自古以来,才子才女都是狂傲不羁。】

    武周

    “好诗啊!”武曌赞叹了一声,命此时的上官婉儿对照着天幕抄写下来。

    说起狂傲不羁,武曌还真有那么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因为一道旨意,上官婉儿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敢和她对着干,气归气,她又舍不得杀,只好让人施以黥刑。

    没想到那么些年后,这人还是一样的脾气,官越做越大,本性倒没怎么变,刚极易折。

    抄写诗句的上官婉儿下笔如飞,但越写越蹙眉。

    按理说,她那个时候实权在手,正是人生得意时,为何会写出归隐意向这么明显的诗句呢?

    唐中宗时,镇国公主府

    太平公主看了一眼上官婉儿,心里琢磨着,她的山庄更大,乐游原,钟南山那一块都是她的。

    婉儿既然想作诗,那就来她的山庄吧,应该有一组‘游太平公主山庄二十六首’!

    【其三,开盛唐气象先声。婉儿评判诗文时崇尚“健举”,即刚健的气魄、昂扬向上的气势。

    她作为修文馆馆主,这套评判标准影响着馆内学士。值得一提的是,诗圣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当时也是修文馆学士。

    “遥看电跃龙为马,回瞩霜原玉作田”

    “隐隐骊山云外耸,迢迢御帐日边开”

    这两句作于婉儿人生顶峰时,功成名就的心境让她的心境和眼界都更加广阔,不同于闺阁女儿家的绮媚婉约,她的诗作更加气势宏大。

    最喜欢抹黑参政女性的宋人,也不能不承认婉儿在诗上的文才和贡献——《新唐书》写:当时属辞者,大抵虽浮靡,然所得皆有可观,婉儿力也。

    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婉儿的诗作流传下来的很少,《全唐诗》只收录了三十二首。】

    唐中宗时

    “怎么才三十二首?”上官婉儿惊呼出声,她平日的私作就百余首了,更不要说奉制场合作的诗,那就更多了。

    但流传下来的竟然不足百分之一吗?

    很快,她想明白其中的关键,是了,她被李隆基杀死,从唐史中的叙传也可窥见朝廷对她的态度。

    被定性为罪人,自然不可能有诗作再流传了。

    东汉

    班昭从诗作中得到新启发,后世这种文体可真好啊。

    短短几句,郎朗上口,气象万千,读来有一种激励的感觉,比汉赋更加易读。

    如果把诗文写作也加进学堂教学呢?平时学累了就吟诗几句,既能陶冶情操,当中好的句子又能激励她们向上。

    班昭立马从天幕商城中购买了天幕提到的《全唐诗》,很快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

    好诗!秒啊!

    不止班昭买了《全唐诗》,在大唐时空的杜审言才是最激动的,他在听到名字的那一刻就买了《全唐诗》。

    “诗圣!我孙儿是诗圣!”杜审言脸上笑出了褶子,胡子都跟着一颤一颤的,“哈哈哈,这下可是沾了我好孙儿的光了。”

    被天幕提到名字,就能在天幕商城购物,早已不是秘密,杜审言觉得,天幕提起他,一定是因为孙儿杜甫是诗圣!

    看提起的名字顺序就知道了。

    修文馆众人羡慕地看着杜审言,怎么别人家孩子就是诗圣呢?不行,他们回去一定要好好教教家里的小辈,不能落后!

    有人知道自家小辈几斤几两,完全不抱希望,决意再逼自己一把,势要写出天下一顶一的好诗。

    高兴过后,杜审言一边翻着书,一边念叨,“让我看看有没有我的诗。”

    孙儿是诗圣,他这个当爷爷的也不能落后,也应该有几首传世吧。

    听见杜审言的话后,修文馆众人一下子反应过来,对啊!里面有没有他们的诗作。

    众人蜂拥而上,两个人拦抱住杜审言,一个人从杜审言手中夺过书。

    “快看,有没有我的。”

    “先看我的。”

    “有有有,找到了,有你的!”

    “……”

    【下面回归婉儿的本质工作,说说她的巾帼宰相身份。

    婉儿在政治中大放异彩,成为掌握实权的巾帼宰相,走上人生顶峰是在中宗时期。

    但在本人看来,她更像是一个武周遗臣,她认可的君王只有武则天一个人。】

    武周

    这话武曌爱听,她一手教出来的臣子,不效忠她,还能效忠谁?

    她看了一眼认真记录天音的婉儿,心中想好了奖赏。

    唐中宗时

    李显有种心放到肚子里的感觉,效忠阿娘就效忠阿娘吧,只要不是效忠武三思就行。不然他也不放心用上官婉儿。

    【先解决一个身份疑问,职位是才人、婕妤、昭容的上官婉儿到底是不是宰相?】

    这也是很多人想知道的答案,天幕下,众人纷纷竖起耳朵。

    毕竟婕妤、昭容说出来一听,明显更像是皇帝的妃子才对,怎么能是宰相呢?

    上官婉儿疑惑,为何要质疑她宰相的身份?她做的事不够说明吗?

    【婉儿的修文馆馆主身份绝对是最有力的证明。

    修文馆的性质就和李世民的弘文馆学士、武则天的北门学士、珠英学士差不多,本质上就是皇帝的智库,兼具分宰相权的作用。

    而自武则天之后,修文馆就由宰相兼领,号馆主。

    中宗时期的修文馆又是由婉儿一手组建,且婉儿担任每次游宴赋诗的裁判,干的就是馆主的活,当之无愧的馆主。

    修文馆学士武平一的回忆录《景龙文馆记》更是直接说上官婉儿‘自通天后,逮景龙前,恒掌宸翰。其军国谋猷,杀生大柄,多其决’。

    正史也说‘自圣历己后,百司表奏,多令参决’。批阅百司奏章,参决朝廷政事,可见婉儿在武则天时期就已经得到了重用。

    再具体一点,就是婉儿在中宗朝的翰林院里一个人管了写诏书的事。

    翰林院有“内相”之称,直接和皇帝打交道,是皇帝顾问,一些军国大事的政令诏书直接在这里起草,然后发出去。

    所以,婉儿只担个昭容的职位,实际干宰相的活,只差一个名份。】

    西汉

    吕雉萌生出一个新想法,智库是什么?皇帝顾问?

    应该就相当于她给刘盈请来的商山四皓吧

    汇集全天下最有学识的一批人为自己服务,还具有拟诏职能,这不错啊,有些政令就不用过陈平的手了。

    不错,现在她也学到了。

    第54章 第 54 章

    唐中宗时期

    上官婉儿轻微皱了下眉, 她昭容的位份属于九嫔之一,品级是正二品,同外朝宰相的品级一样。

    而且她起初的才人职位是则天陛下封的, 后面的升职自然按内官体系走了。

    为何天幕要从这么多方面来证明呢?

    正疑惑间,天幕开始解释:

    【而造成这种身份疑问的根源,是女官制度的没落!是内官和妃嫔系统的混杂!万恶的封建社会, 后宫女人不但受到君权压迫, 还受到来自皇帝的夫权压迫。

    婉儿最大的官职身份是昭容。

    武则天当过昭仪, 所以上官婉儿只封了昭容, 不晓得是不是婉儿自动避讳她家陛下。

    而昭仪始置于西汉,当时仅次于皇后,位同丞相,爵比诸侯。

    女官在西周时期就有记载, 但礼崩乐坏后, 女官和妃嫔的界限开始模糊。到了汉朝, 汉朝的史书里有女侍史、女史、女骑等字眼, 但未明确记录女官制度。

    一直到北魏, 终于将嫔妃和女官系统明确分开,这个时期是女官职业发展最好的时候, 毕竟升职体系比较清晰。

    但好景不长,后面的朝代又混到一起, 不过相应的品级还在,隋在前代基础上继承改进,唐又承隋制。

    所以,在婉儿那个时候, 她虽是昭容,但未必就承担妃嫔的侍寝职责。】

    上官婉儿点点头, 说得不错。

    在大唐,女官分为内官和宫官,内官承担一定的宫廷职务,并无不能参政的限制,则天陛下在曾经就上表过建言十二事。

    不过,相比起北魏清晰的划分,现在的情况确实容易引起人误解。

    但她是在则天陛下当皇帝时就重用啊,总不会也把她认为是妃嫔吧……

    【在上官婉儿之后,唐代还有宋氏五姐妹,姐妹多人官拜正五品尚宫。

    宋若昭更是凭自己的能力进封一品国夫人,丧葬时,还享受了“卤簿鼓吹”的待遇。

    但宋若莘、宋若昭写了《女论语》,和《女诫》一样可恨的一本书。】

    天幕下,宋若莘、宋若昭二人身体一颤,终于还是说到她们了吗?

    可是,她们也是按皇帝的要求做事,受安史之乱影响,天下动乱,帝王要维护统治,加强礼法,强化三纲五常更是重中之重。

    宋若莘直言道,“纵然我有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错,那高高在上的帝王,还有满朝朱紫的士大夫们,难道就是好人吗?只要他们还在,这个世道就会永远如此。”

    宋若昭急忙伸手捂住姐妹的嘴,“慎言,我们俩不写就是了,莫要呈口舌之快。”

    宋若莘被捂住口鼻,憋红了一双眼,只好无奈点点头。

    【唐之后,女官地位再下降。

    宋承唐制,略有下降,但女官的生活过得还算不错,有专门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生活的地方不准皇帝进入,门口立着金字大牌:官家无故至此,罚金一镒!

    工作的地方有设尚书内省机构,女官工作是帮皇帝整理奏折,代“御批”。】

    唐中宗时期

    听到这里,上官婉儿笑出声来。

    这个宋朝有意思,牌子立得好。

    充分说明,如果不是女人当皇帝,是男人当皇帝的情况下,做女官不仅要干本职工作,还要防皇帝。

    但她有外宅,可以住外面,倒不用整个牌子。

    等等……差点忘了,她就是住到外面,史书上也会给她编排更多男人。

    上官婉儿嘴角抽了抽,做女官真难!出名了更难!

    各朝各代时空的女官羡慕了,她们也想要宋朝的这种牌子!

    北宋,刘娥时期

    刘娥轻笑两声,大宋在这方面有详细的“祖宗之法”,这也是鉴于唐朝的宦官实在太强大了,强大到一手遮天,皇权旁落,危及社稷。

    女官居住在宫内,不能和外官见面,能防止内外勾结。

    其他时空,一些不正经的皇帝有些心虚了,天幕说宋朝女官过得好,还特意点皇帝不准进入的牌子。

    这话里的意思可太明显了。

    但何必呢?做女官又累又苦,当妃嫔不好吗?能被皇帝宠幸是多大的福气啊!

    他可是天底下最尊贵的男人!

    【明时,女官地位大幅下降,因为明的开国皇帝超级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攻击每一个威胁皇权的群体。

    他拳打前朝:废中书省和丞相,设内阁,权分六部,收归相权;设锦衣卫,帝王鹰犬遍布全国,严密监视每处;八股取士,固化思想;海禁,片板不许入海……】

    大汉,刘彻牙关一酸,比他绝,他为了压制相权,也没有直接废除丞相位置,最多就是换丞相次数频繁一点,这位连丞相都不要了。

    那么多奏折能处理吗?会累死吧。

    大唐,李世民哑然,还能这么干?他是怎么打的天下?怎么平衡功臣和世家的利益?难道世家都没了?功臣都早亡了?

    李世民决定从天幕商城买本明史来看看。

    【他脚踢后宫:立下组训,后宫不得干政,防备至极。

    在宫官体系上:缩减机构,只有六局一司;品级也下降了。

    甚至还能再下降,因为后来明朝宦官的极度强大更进一步压缩了女官的生存空间。】

    上官婉儿,“…* …宦官,女官之大敌”。

    还是要多立女帝才好,则天陛下威武!

    【大清就不用说了,连女官都没有,皇后的部分权力都移给内务府了。

    还有,越是往后的内官/内命妇,真成了名义上‘皇帝的妃嫔’,只剩下给皇帝侍寝和养育皇子公主们的职责,最多再接见管理下外命妇们。

    而明清离我们又近,这就导致很多人听见婕妤、昭容的名号,先想到上官婉儿是李显的妃子。

    这也是女性参政的问题,女官和嫔妃系统混在一处,北魏梳理过,但后面朝代又混在一处了。】

    唐中宗时期

    上官婉儿闷闷不乐,何止是后世,就是现在,她也能听见不少闲言碎语。

    她在天幕的话中感到一种无形的压迫,往后那么多年,女官制度居然越来越没落了。

    原来,则天陛下带来的时代只是昙花一现,她走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东汉

    邓绥吃了一惊,皇后是海内之小君,虽然说不上“帝后同尊”但怎得到后世,皇后手中的权是越来越小了。

    封建皇权天生就具有排他性,越是往后,权力越集中,邓绥没经历过后世,自然不晓得后世为了权力打上的种种补丁。

    其实,邓绥觉得现在对皇后的限制就够大了,当初吕后作为开国皇后,身份地位更不一般,能面见大臣,见张良请出商山四皓,联络萧何帮高祖解决掉韩信。

    而且,皇后也有劝谏皇帝的职责,没有限制的皇权,那该是什么样?

    天下真的变成了君王一个人的天下吗?

    武周

    武曌听得心烦,皇权总是排斥一切威胁自己的因素。

    唐初,关陇贵族和世家强大,于是几代帝王都想方设法削弱世家的力量。

    当她以皇太后身份夺得帝位后,也势必会引起后世帝王的警惕,这是不可抗拒的。

    宫中的其她女官也皱眉深思,库狄氏进言道:“陛下,不管其他朝代如何,请在武周一朝设立正式的女官制度。”

    其她人也期待地看向武曌,武曌对上众人的目光,点点头,“准。”

    【确定了婉儿的身份,再来看看她在中宗朝都做了什么,为什么说她是武周遗臣。

    其一,上官婉儿继承了女皇武则天的政治遗志,劝韦后行则天故事。

    《旧唐书》:时昭容上官氏常劝后行则天故事,乃上表请天下士庶为出母服丧三年;又请百姓以年二十三为丁,五十九免役。

    ‘为出母服丧三年’,被休掉的母亲也要为其服丧三年,继续抬高母亲的权力和地位。

    古代应该没有女权这个概念,女人从生到死都是男人的附属,从父从夫从子,再说简单点,女人必须得找个男人挂户。

    而又因为孝道,母亲能分享一部分父亲的权力。当然,要是被休了可就不算了,所以为出母服丧三年,算是继续抬高母亲的地位。】

    武周

    听见婉儿继承自己的遗志,武曌很是高兴,脸上一直挂着笑容。

    可听到后半段,她对一个新词有点疑惑了,女权如何理解?

    天下由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大家,管家的父亲自然权力最大,而家国一体,君父君父,君是父,民是子,君王所以统驭万民。

    与父亲权力相对的是母亲权力,她当然会选择提升母亲的地位,母亲与父亲同尊,如果一个家里是母亲当家做主,自然有利于一个女主天下的王朝。

    听天音,后世好像是女权?那与之相对的就是男权?

    难道后世王朝组成不靠家庭做基础吗?母亲不可能和儿子做敌人,妻子不可能和丈夫做敌人?难道管家的不是父亲了?小家庭不存在了?

    不,家庭制度不可能会消亡,或许后世的情况更复杂吧。

    武曌收回思绪,回到当下,如果能快速改变大家的想法就好了,传位给太平终究是让人放心不下。

    近些日子让太平参与政事后,各方有意无意地阻拦可不少,太平想继位,真的有太长的路要走了。

    太平公主似有所感,眼神坚定地望向武曌,道:“阿娘,让我试试吧。”

    武曌沉默片刻,终于还是点了下头。

    【‘二十三为丁,五十九免役’,这条就更好了,对平民百姓是大好事啊。

    搁男性身上就是仁心仁义,大书特书一番,到了婉儿这里,史书却写她是收拢人心,是阴谋之举,是想助力韦皇后效仿武则天的不轨之举。

    就算这是收拢人心,那也请多来点这样的,每个平民百姓都愿意被收买】

    第55章 第 55 章

    【综上看, 上官婉儿是劝韦后做武则天那些利国利民的好事。

    而且,韦皇后和上官婉儿的关系也未必有那么差,在刚开始还是有过“蜜月期”的。

    可惜后来怎么分裂了。】

    唐中宗时期, 镇国公主府

    上官婉儿看向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怎么分裂的,那可真是说来话长了……

    安乐公主战术性喝茶, 心底略有几丝尴尬, 这事和她有几分干系。

    谁能想到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关系那么好。上官婉儿刚开始是有帮助阿娘的, 但从她和太平为敌后就变了。

    都说政治不能谈感情, 可谁能知道上官婉儿她谈啊!

    这合理吗?上官婉儿这么无牵无挂,一心事业的人,谁能想到她真的谈感情。

    她阿娘是一国皇后,她自己是皇帝的女儿, 还有皇帝的支持, 这牌面比姑姑的好太多了。

    姑姑虽有镇国封号, 但也只是皇帝的妹妹。

    但上官婉儿她就非得选姑姑, 安乐公主非常不理解。

    韦皇后面色似有回忆, 又想了李重俊造反那天的事,当时, 也是情况太紧急了……

    如果重来一次,肯定不一样了。

    【还有, 前面说过,中宗朝的诏书是婉儿一人负责,在中宗朝的诏书里,凡是提及武则天的, 真的对武则天大夸特夸。

    至于上官婉儿在写诏书的时候,有没有掺杂私心, 相信是有的,如果不是真心崇拜,写不出满含敬意的文字,比如这两句:

    “则天大圣皇后建补天立极之功,受河图洛书之统,五精归运,四叶重光。”

    “则天大圣皇帝亶聪成德,濬哲应期,用初九之英谟,开太一之宏略……”

    字里行间里都是崇敬膜拜之意,对比后世一些人对武皇的贬低之言,上官婉儿她真是武皇的头号迷妹。

    所以,称婉儿一句‘武周遗臣’,是非常合适的。

    另外,中宗朝也很有意思,李显受到上官婉儿、太平公主、武三思等尊武势力影响,外加他想帮助韦皇后,所以表现得勉强算是武则天的好大儿。

    在一次求雨成功后,李显居然直接下令把全国中兴寺改为龙兴寺,不承认自己是中兴了,大呼自己是继承了妈妈的皇位。】

    唐中宗时

    听见天幕从诏书中提及她对武皇的崇拜,上官婉儿在心里默默承认这个说法。

    她凝眉远眺乾陵的方向,怎么会不怀念武皇还在的时候呢?女子掌权的时代,真是千载难有。

    上官婉儿深吸一口气,又缓缓叹出,想来真是天命,合该出现则天陛下这样的女子。

    也庆幸,正是因为李显的平庸,韦皇后和安乐的野心勃勃,武家生存的需要,还有她和太平的尊崇,以及种种原因,能让武皇的身后事顺利完成。

    武周

    武曌越看此时的上官婉儿越喜欢,能得一良臣是件值得庆祝的好事!

    她能登上皇位,自然也希望看到更多女子能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这也是她征召、任用大量女官的原因。

    除了自己行事方便,她也希望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王朝。

    【比起建了又毁的天枢,以上官婉儿为代表的众多女官才是武周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

    上官婉儿,武周王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女帝之下,怎么能没有女相呢?

    这也回答了一个议题:女性当政,到底能不能提高女性的地位。

    显而易见:能!】

    武周

    “天枢啊……”武曌有感而叹。

    提起天枢她就生气,虽然现在还没有造天枢,但看史书里的描述,也知道那该是何等壮观,结果就被李隆基毁了。

    武曌回首指挥李旦,“去,把你家三郎带过来,让朕看看这位后世的大唐天子。”到底是有多恨她这个祖母,连一根纪功柱都容不下。

    “诺,”李旦应了一声,在心里啐了两口这个儿子,做事也太绝情,幸好史书上写他有开元盛世,又兼之年岁小,所以才留下了一命,只是禁足在府中。

    武曌又看向了身边的一个个女官,偌大一个武周王朝,她征召任用的女官可不止婉儿一个,可只有婉儿一人留名于世,“朕将来不修天枢了,建一座大殿,把你们的名字和功绩都刻下来,诸位可愿意?”

    库底氏第一个出声,“陛下,臣愿意。”

    她求之不得,不仅如此,她还要在自己的墓里把自己的经历都写下来。如果没记错,后世人喜欢挖墓,说不定哪天就挖到她的墓了。

    “臣也愿意。”

    “陛下厚恩,臣愿意。”

    库狄氏之后,更多女官都表达了自己的意愿,这样留名的事情,她们当然不会拒绝。

    唐中宗时期,镇国公主府上

    韦皇后又起了挖墙角的心思,正要开口再试探时,天幕一句话吸引了她的注意力,这也是能说的?

    韦皇后看好戏似的看了一眼上官婉儿,咽下马上要说出口的话。

    上官婉儿一脸难色看向天幕,她的感情史有什么好探究的?

    太平公主一脸不可置信看向身边的婉儿,“……你在外面有人,我怎么不知道?”

    上官婉儿,“……我身边都是谁,你还能不清楚?”

    【现在进入八卦部分,细数下上官婉儿一生有多少男人?还有她最大的绯闻对象竟然是?】

    名人的绯闻情史,大家都爱听。

    不管哪个时空的上官婉儿都收到了周围所有人的注视。

    武周

    武曌疑惑的嗯了一声,婉儿在她眼皮底子动了情思?

    没有听闻这种事情啊?

    难道是有人造谣?

    【由于女官职位和妃嫔混杂,婉儿有两个名义上的男人,一个李治,一个李显。】

    上官婉儿:“……”宫中女官多了去了,如果只是因为住在宫里,那宫里所有女人岂不是都能和皇帝扯上关系了。

    好烦,女性参政真的好危险,还要被冠上一个名义上的丈夫。

    【婉儿初次当官是才人职位,属于内官,正五品,直接就是宫官最大的品级。

    其实宫官主要负责皇宫的一应杂务,可能武则天也觉得让婉儿做宫官是屈才,就直接封她做才人。

    所以,说她是李治的才人,不如说婉儿是武则天的才人。】

    武周

    武曌和库狄氏等人齐齐笑出声来。

    武曌,“天幕说的对,婉儿是我封的官,和雉奴有什么关系。”

    婉儿当初在掖庭,是戴罪之身,要封就封个大点的官,正五品的才人很合适,能让她离开掖庭继续学习,也能随时传召到她身边。

    而且,宫官要忙于琐事,管理宫女,婉儿那时候年龄小,提拔上去一不会做事,二不能服众,是真不合适。

    【其次是婕妤、昭容职位,但同样和李显没多大关系,因为上官婉儿已经搬到宫外去住了。】

    唐中宗时

    上官婉儿沉默了,婕妤是武皇给她封的,昭容是她凭自己本事升的官,怎么就非得扯到李显身上。

    而且,就算搬到宫外住,也逃不开被说成是李显的妃嫔吗?心累!

    【再者,上官婉儿是武则天教出来的,婉儿崇拜武则天。

    面对一个平庸,武则天不喜欢的天子,婉儿能喜欢真是有鬼了。】

    唐中宗时

    “哈哈哈哈,说得对!”听见自己被讨厌,李显竟然丝毫不在意,反而大笑两声,附和天幕。

    身边服侍的小宦官偷偷抬起头,快速看了圣人一眼,圣人该不会有问题吧?听见这句话不生气吗?怎么还笑?

    “你想什么呢?”李显察觉了小宦官视线,锐利的目光射过去,猛然发问。

    小宦官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圣人饶命。”

    说完后,小宦官发现他不打自招了,顿时心里叫苦。

    “滚出去!”李显嫌恶地看了一眼宦官,这些下人怎么会懂他呢!

    政变的五王势大,仿佛又让他回到了当初被裴炎辖制的时候,一个个都想架空他这个天子。

    用上官婉儿一个女官怎么了,她爷爷和父亲早都死了,身后没有宗族,上官婉儿的权力他可以随时收回!

    再者,如果阿韦将来想登基,上官婉儿该是一个多么好的势力。女官之首,修文馆馆主,翰林院写诏书的一把手,这样的身份能帮阿韦很多。

    只是可惜……

    罢了,就算上官婉儿不为阿韦所用,阿韦要辖制她也容易许多,必要时,可以直接以昭容的身份把她软禁宫中,总比一个势力大的大臣好拿捏。

    当务之急,是弟弟李旦一家,明明贼心不死,装的倒是风轻云淡!

    要是天幕能骂一骂李隆基就好了,在天下人面前说说李隆基的安史之乱,他好有理由收拾他们一家。

    能在天幕商城中购物的人还是少数,多数人仍然不知道李隆基的所作所为,且史书涉及将来之事,也不能随意公布出来。

    这次,他特意摘录出李隆基的部分要治罪,结果有人劝他顾念兄弟情深,莫忘李旦让位之恩,给李旦一家子改过机会,不该拿还没发生的事来治李旦、李隆基的罪。

    呵呵,他能不懂么,朝堂里站的,有一个算一个,哪个没有错事,不就是怕他翻着史书一个个算账么。

    不拿将来事治现在罪,一个个都是不干净的!

    【除过这两个人,还有正史中写名道姓的两个男人,一个武三思,一个崔湜。】

    此时,武三思一人在家中,听见天幕说这些传言,他仗着旁人听不见,狂笑两声,自言自语道:“哈哈哈哈,说吧说吧,反正我不吃亏。”

    “跟我有染的,一个是韦皇后,一个是巾帼宰相,赚大发了。”

    但笑着笑着,武三思还有点不满意,天幕上的“他”怎么那么老。

    另一处地方,崔湜的书砸到地上,他无语地拍了一下额头。

    “谁写的史书,也太会编排了。”

    他的母亲出自荥阳郑氏,和上官昭容的母亲沛国夫人同宗,他们两家关系好太正常了。

    第56章 第 56 章

    【《旧唐书》:婉儿既与武三思淫。乱, 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后而排抑皇家。

    划重点,‘推尊武后’。

    翻阅中宗朝的诏书, 夸武则天的话还真不少,联系婉儿‘武周遗臣’的身份,很明显, 婉儿明明是自己崇拜武则天, 武三思不要来沾边。】

    听见‘不要来沾边’的话, 武三思笑不出来了, 天幕这是在嫌弃他?

    不是,没道理怪到他头上吧,史书又不是他写的。

    武周

    武曌脸上的笑容就没放下来过,要给婉儿记上一功, 在诏书中承认她的政治地位, 此举利好她的名声和身后事。

    只要后面的皇帝都是从李显手里接过皇位, 承认这个儿子的统治时期, 那也必然要承认传位给儿子的她。

    【而且还有个问题, 史书上写,是婉儿给武三思和韦皇后牵线搭桥。

    这里很奇怪, 武三思和李显是亲家,安乐公主在武则天时, 就以郡主身份下嫁武三思次子了。

    那么,武三思为什么要通过上官婉儿,而不是李显韦皇后的爱女安乐公主来拉关系呢?

    好一个舍近求远。

    但史书上就是这么写了,把婉儿打成了韦武一党。】

    【崔湜就更有意思了, 宋人的官方史书《册府元龟》这么写:中宗于宫掖无禁,昭容上官氏屡出外与三思同寝处或累日不归, 三思自嫌衰老,举湜自代,繇是中宗及后宫眷遇弥厚混。

    ……武三思嫌自己老,于是推荐了英俊年轻的崔湜给婉儿。如果这是真的,该说不说,武三思还挺有自知之明。

    而且崔湜还因为婉儿的原因,得到李显和宫中人的厚爱。

    宋人是真的会编!】

    武三思双眼翻白,开玩笑,他会嫌自己老?

    这世上没有一个男人说自己不行,宋人会不会编书啊!能不能编好一点。

    与武三思看戏的态度相反,崔湜一口气差点没喘上来,差点要晕过去了。

    “太瞎编了!太瞎编了!”

    【崔湜出自博陵崔氏,“少以文词称”,人家本来就是大才子,不用巴结任何人。

    来看看最讨厌女性干政的李隆基,对崔湜的态度:玄宗在东宫,数幸其第,恩意甚密;兄湜坐太平党诛,玄宗常思之,故待涤逾厚,用为秘书监。

    李隆基当太子时,就经常去崔湜家,情谊深厚。甚至崔湜被赐死后,李隆基还对他念念不忘,对崔湜的弟弟更看重几分。

    真的太双标了,李隆基和崔湜来往就是君王爱才。

    婉儿和崔湜来往,可能就会被说私通。】

    唐中宗时,镇国公主府上

    太平公主不屑道:“李三郎还真是惯会给自己脸上贴金,去拉拢大臣,还非得写史书上。”

    崔湜在将来没有站在李隆基一党,反而因为支持她丧命。

    李隆基能对反自己的人都礼遇有加,正好彰显他对贤才的看重,和对敌人的仁慈。

    真是看不出来,李三郎还真有心计。

    当大家有了共同的敌人后,一群不相熟的人也能快速统一认识。

    “李旦这个儿子,以往真是小瞧了他。”韦皇后道。

    “这次预得先机,绝不会再放过他。”安乐公主道。

    上官婉儿也附声了一句,“临淄王野心勃勃,不可小觑。”

    哎,又是怀念则天陛下的一天,若是则天陛下在就好了。

    她可真是太难了,在宫里要被说成是李显的妃嫔,搬到宫外住,要跟武三思、崔湜扯上关系。

    真有意思,用这些更吸引人注意力的男女私情,来抹杀她吗?

    【还有因为两首诗就把婉儿和李贤联系到一起,说婉儿和李贤是初恋。

    这个没啥说服力,那两首诗写的不好,非婉儿手笔,但古代有小说把两个人硬凑成是一对了。

    还有笔记小说里的张昌宗,纯粹就是某些文人掺杂私心,对宫廷女官的抹黑编排,是低俗的艳情想象。】

    武周

    洛阳宫里,张昌宗惊悚抬头,怎么还有他的戏份?他一身荣辱均系在神皇身上,万不敢背叛神皇。

    明堂,武曌微微恼怒,有些文人真是吃饱了闲的。

    她一猜就知道,天幕能把张昌宗和婉儿编排到一起,那她在书里的形象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读圣贤书,不关心国家大事,不想着为国出力,反而对处在高位的女子充满恶意的想象,耻为读书人。

    唐中宗时

    “无耻!”上官婉儿怒目圆睁,终于说出来一句骂人的话。

    怎么有人这么能编!

    则天陛下和李贤关系不好,她是有多不识眼色能看上李贤。

    还有张昌宗,怎么能把她和张昌宗扯到一起,好歹毒的抹黑。

    【一日万机的上官昭容还得和这些人谈感情,那昭容估计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不够用的,要写诗要写诏书要参决百司参表。

    若他是男子,就是风流才子,可惜上官婉儿是女子,还是深处权力中心的巾帼宰相,总是被冠上污名。

    再探究一下婉儿的成长环境,婉儿从小跟着母亲生活,原生家庭就不完整,对婚姻应该没什么期待。

    十四岁后,跟在武则天身边历练,武则天是绝对的只喜欢搞事业,身边不可能有恋爱脑。

    除了母亲和武则天,婉儿接触最多的应该就是武则天身边的寡妇女官团,库狄氏,裴氏、李氏、颜氏等,她们都得为了武则天的登基大业兢兢业业工作,打工人是不谈感情的!

    而且,根据墓志铭,御正库狄氏和邓国夫人窦氏在死后,都要求不合葬,自己睡一个坟头。】

    武周

    库狄氏和窦氏互相对视一眼,然后齐齐笑了。

    突然就知道自己的身后事了,真有意思。‘自己睡一个坟头’天幕说的也太直白了。

    库狄氏笑着对上官婉儿说,“婉儿,天幕对你可真是太好了,为了澄清你的绯闻,把我们都拉出来给你作证。”

    窦氏也道:“是啊,居然还分析起你的成长经历了,可见是真的欣赏你,隔了千年,都要探究一下你的人生。”

    上官婉儿不好意思的抿了抿嘴,对天幕道了一声谢。

    【综合来看,上官婉儿应该从小就是事业狂,天选皇家打工人,她真的是给皇家打了一辈子工!

    最后提一下她的至交好友。

    她们,在史书上是政敌、情敌,但千年后真相大白,她们原来是最亲密的好友!

    她们关系好到催生出了不少同人文。

    BE的结局,无可奈何的遗憾,让人为她们惋惜。

    如果非要给上官婉儿安排一个绯闻对象,她甚至可以自己上,好像是再用另一种方式,为好友挡掉流言蜚语。

    看完她写的墓志铭后,真的很难让人不多想。】

    唐中宗时期,镇国公主府

    来了!

    这回天幕要说那个最大的绯闻对象了是吧!居然是放到最后说。

    真是好大的排面,不是都已经辟完谣了吗,太平公主心里嘀咕道。

    【她就是太平公主,尽心尽力维护上官婉儿的名声和身后事。

    在婉儿的墓志铭没有出土前,上官婉儿和韦皇后、安乐公主一样名声很差,非常差。

    而太平公主将婉儿以礼下葬,还是五天井的高规格墓葬!

    婉儿的赠官、谥号,是太平公主向朝廷要来的。

    婉儿的诗作文章,是太平公主收集整理的,并请张说为之作序,写碑铭。】

    唐中宗时

    上官婉儿怔住,愣愣看着天幕上的画面,上面的公主不是她熟悉的面孔,但她真的好像看到了她死后的事情。

    一身素衣的公主神情哀恸,行走在皇宫和灵堂间,为了葬礼的事宜一次次和官员据理力争。

    然后又派人整理抄录她的诗集,亲自为她写下墓志铭。

    天幕画面停在公主在坟墓前萧瑟的背影,斜阳西下,天地寂寥,只余风吹过树叶间隙留下的飒飒声,再无故人音。

    【她们的情谊曾被人抹去,但在千年后,终于再次为人所知。

    千年万岁,椒花颂声。

    太平公主的心愿也算是达成了。】

    “又是李三郎!”太平公主咬牙切齿地念出几个字。

    她可记得,在《旧唐书》中写的是‘玄宗令收其诗笔,撰成文集二十卷,令张说为之序’。

    连婉儿和她的情谊都容不下嘛?还要把她的事迹都占了去。

    这句话之后,天幕开始随即就放上了一段文字,正是墓志铭全文。

    唐中宗时

    上官婉儿眼也不眨地看着天幕,将上面的每一个字都记在心里。

    待读到最后一句,鼻子一酸,上官婉儿忍住哽咽落泪的冲动,转过身正对着太平公主,道:“臣,谢过公主。”

    “这有什么,你我之间何需言谢。”太平公主温声道,说完后,又捉住上官婉儿的手,“婉儿,这次决不会让你死。”

    不会再失策给李隆基机会,不会再让史书上的事情重演一遍。

    她清楚记得,唐史中是她和李隆基一起合谋,是她和婉儿拟了遗诏,但婉儿却死在李隆基手中,就连她也……

    天知道她第一次看见这样的记述后,有多遗憾和悔恨,李隆基狼子野心,是她从一开始就选错了人,导致身边之人都死亡的结局。

    一旁的韦皇后看着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的交流,猛然间回忆起种种细节。

    那道加封镇国公主的诏书,满篇都是溢美之词,还有两个人时常相聚,还有……

    细数下来,能证明两人关系的事情还真不少。

    原来如此,恐怕上官婉儿之心早已归向太平公主了。

    【说完婉儿的绯闻,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上官婉儿最后那段时光,她到底站队谁?还有她在唐隆政变中为何死亡?】

    第57章 第 57 章

    【景龙四年四月一日, 上官婉儿在长宁公主府写下二十五首应制诗,但通篇内容全抒发自己的归隐意向。

    此时距离她的死亡还有不足三个月。

    事后看来,这二十五首倒成为她人生的分叉点了。

    首选, 避开纷争,辞官归隐,纵情山水。

    但是, ‘中之, 请辞位而退, 制未之许;次之, 请落发而出,卒为挫衂’——不管是辞官隐退,还是落发出家,李显都没批准。】

    唐中宗时期, 宫内

    “退不了, 退不了, ”李显看着天幕自语道。

    掺杂权力斗争越深, 越难退却。

    他当年在房州, 一纸密诏就被召回来;神龙政变时,更被众人架着去逼宫。

    另一边, 镇国公主府上,上官婉儿轻敲手指思考, 现在距离她的死期还有不到两年。

    那个时候的朝堂局势一定更加复杂,逼得她必须要做出选择。

    【次之,选择其中一方势力,一条道走到黑。

    景龙三年十二月, 正在为母亲守孝的上官婉儿官复婕妤,回到朝廷。

    此时的上官婉儿如果没有回去, 而是继续在家为母亲守孝,或许就可以避开来年的政变。

    可惜她身不由己,从出生起,就没入掖庭的她,命运从未被自己所掌控,想要生存好就必须考虑各方势力。

    作为独掌诏书的人,她更不能明显偏向站任何一方,否则另一方势力肯定努力把她拉下来。

    这或许是她身处高位的生存之道,和任何势力都有联系和牵扯,不过这也被人说成是政治墙头草。】

    “……政治墙头草?”上官婉儿听得最认真仔细,她虽身处高位,但这权势摇摇欲坠,被说成政治墙头草,罢了……

    至于命运么,本来就不可操控,她已经比许多人得到更多了。

    巾帼宰相的称呼,千年难有一个,她获得了,此生无憾。

    【在上官婉儿官复婕妤的同年,史书写道:太平、安乐公主各树朋党,更相谮毁,上患之。

    回去的上官婉儿直接选择站在了太平公主一方,上官婉儿站队太平公主,这简直太正常了。

    首先,李显一家不是全权信任上官婉儿。景龙政变时,上官婉儿面对李重俊的追捕,说了这么一句话:观其此意,即当次索皇后以及大家。

    简而言之:李重俊杀了我,肯定会再杀了你们。我活不了,你们可能也活不了。

    这句话已经带点威胁的性质了,要求李显韦皇后必须保住她。

    说明,李显当时面对李重俊政变的第一想法不是镇压,可能是把上官婉儿交出去。

    一边是可能会把自己推出去送死的李显一家,一边是交情甚密的太平公主,不选太平公主选谁?

    而且两人可能还一起参与过神龙政变,算是再度合作了。】

    高宗年间,上官仪看着苍穹,心里苦涩:“被君王背刺是上官家的宿命吗?”

    臣子的命就不是命吗?

    中宗年间,太平公主嘴角隐隐含笑,世人皆误会婉儿游走在几方势力中,其实婉儿从来都是她的人。

    她含笑看向上官婉儿,“天幕是个明白人。”

    【上官婉儿站队支持太平公主,让红妆时代这四个人分成了两派,互相争斗。这段史事也被人拿出来说道,几人作为女性却内斗,而不是团结,被别人逐个击破,实属咎由自取。

    但是,武则天去世后的女性参政环境真的很好吗?

    武则天打开了女性参政大门的一道门缝,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过于着急的行为可能会再次关上这扇大门,她们为自己争取没有错,可太心急了。

    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阻止她们的行为不能说好,但也不能苛责,站在自保的角度,情有可原。

    韦皇后封了一个陇西夫人,欲分上官婉儿权。

    冉祖雍是武三思走狗,在武三思死后,应是依附了安乐公主和韦皇后,和宗楚客一起构陷太平公主和李旦参与了李重俊谋反,欲连坐二人。】

    唐中宗时

    韦皇后默然无言,她怎么能不着急,则天陛下能活八十二岁,她又不知道自己能活多少岁,当然要加快脚步了。

    他们既然能接受武曌登基,为什么不能接受她登基呢?

    看着天幕,安乐公主似乎有些茫然,阿武子尚为天子,天子女有不可乎?这是她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

    但细想,这句话对吗?她的祖母能够登基,难道是因为身份吗?

    纵然有太后身份加持,群臣接受她登基也有几分是信任她的执政能力吧?在那之前,祖母已经二圣临朝多年,她有自己的朝堂势力,有自己的政治理念,这或许才是祖母能登基的最大原因。

    安乐公主闭眼回忆自己的行为,片刻后长叹,她确实心急了。

    上官婉儿心烦意乱,对着天幕做笔记的速度越来越快,写下的字迹* 越发潦草,女性参政环境好不好她太清楚了,她这么多年没拿到一个外朝官职就够说明了。

    修文馆馆主又如何?独掌诏书又如何?她还是只能有一个昭容的名号。

    更让她烦恼的是天幕略带理解的语气,为什么呢?难道天幕所在的后世没有改变吗?女性得到权力的路依然很难吗?女性和男性还是没有一样的机会吗?

    “逐个击破,咎由自取,”太平公主跟着天幕念出这句话,心底微颤,这是天幕的提醒吗?

    其她三人闻言,头脑轰鸣一声,都生出共识:当下必须摒弃前嫌,一起合作,否则仍会重蹈覆辙。

    天幕说的对,则天陛下去世后的环境没有她们眼中看到的好,合作才是正解。

    【强大如武则天,在去世前,也无奈留下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而没有武则天的庇护,上官婉儿面对朝臣,真的有那么容易吗?

    这种庇护不是特指某种保护行为,而是武则天只要活着,坐在那个皇位上,就是一种威慑。她就是八十多了,变成武奶奶了,头发全白了,牙都掉光了,不理政事了,也仍然是一种象征。

    当武则天死后,上官婉儿会不会发现,原来那些大臣们并没有认同女人。

    没有武则天顶在前面,没有武则天的手段压制,曾经碍于女帝威严的人,会如何看待上官婉儿一个巾帼宰相呢?

    往深了说,武则天登基,真的让当时的人接受了女人也能参政掌权这件事吗?】

    武周

    武曌陷入沉思。她也想问,他们是真的接受女帝吗?是不是早就在心里想着,她年龄这么大,说不定哪天就羽化登仙了,然后敲锣打鼓的恢复李唐。

    她的登基之路不简单,几乎无人可以复制,当皇后协理政事三十年,当皇太后摄政七年。

    朝臣有多半都是她提拔,不少人的富贵都是她给的,所以她让这些人能为她所用,支持她登基。

    不听话的诸如裴炎、徐敬业等反对派,她必须下狠心打击。

    她还用过民告官的铜匦监察百官。

    但好像还是有人不服,等她死后,某些人就会原形毕露吧!

    不,按照历史,还没等她死呢,张柬之等人就急不可耐的发动了政变。

    武曌身后的女官们也在思考,尤其是库狄氏、裴氏等人,她们能走出宅院,参决政事,全赖于陛下。

    若是陛下不在了,她们也就无用武之地了。

    不是女帝,怎么会需要这么多女官呢?

    西汉

    吕雉思索着天幕上的这段话,心中颇是愤慨。

    他们怎么可能会接受,当初她不过是封几个女侯,就有人跳出来反对。

    多少年了,占据利益的一方,怎么会舍得放下利益,不仅舍不得,还总是想方设法的合理化这种不对等。

    可是,男子能做的,女子也能做,但她们总是被男尊女卑的枷锁禁锢。他们堵住了路,却说是女子本弱。

    想到此处,吕雉打开天幕商城看了一眼自己的贡献点和余额,“没关系,就从我这里改变吧。”

    东汉

    听见天幕所言,邓绥心中不喜不忧,千年的思想观念已经固化在人们心中,哪是武则天一个人登基就能改变的。

    但对于大汉的未来,她早已从天幕商城中得来的《汉书》窥见一角,六后临朝,大有可为。

    天幕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局势,如今天下多灾,正需要来自天幕商城的良种,她只需要稍加引导,就能让百姓对天幕所言全然信任,改变观念只是时间问题。

    至于世家豪族,那些贵女们早有所动作,窦家的两姐妹开办了女私学,马家的小女儿组织人改进农具,阎家的长女带着姐妹……

    还有后世的一些政治体制,邓绥也从天幕商城中有所了解,君主立宪、共和制、总统制、总理制、共和制,世家不会放着皇权独大,这些人比她还着急改变。

    北宋

    说起阻碍,刘娥最有发言权了,文官在言论上的战斗力极为强悍,满口三纲五常。

    更无语的是,他们不少人心安理得享受妻子操持全家,供他们科举,但一谈到女性参政,他们一定会拒绝。

    天幕还说宋人写史书非常会编,这话说的没错,确实很会编。

    但赵书灵说没关系,她有办法让文官们闭嘴,据说是要从她自己绑定的‘女帝系统’里拿到武器,在大宋建立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从武将这里入手,平衡一下大宋的文武势力。

    刘娥很期待,她这次不仅要穿龙袍祭祀,还要穿龙袍登基!

    武周,各州县

    处在武皇统治下,武周的百姓讨论最激烈。

    “陛下颁布《兆人本业》,指导农事,我支持她当皇帝。”

    “我也是,我才不管坐在上面的是男是女,只要是个好皇帝就行。”

    “陛下是个好人,有了铜匦,咱们这的官吏干事可积极了。”

    “……”

    在一片支持的声音下,也有反对的声音从不同地方飘出……

    某个时空,有人低吟道:

    “唯有乾人怀旧德,年年麦饭祀昭仪。”

    第58章 第 58 章

    【唐人李濬的《松窗杂录》曾记载过这么一件事。

    狄仁杰之为相也, 有卢氏堂姨居于午桥南别墅……常经雪后休假,仁杰因候卢姨安否……仁杰因启于姨曰:某今为相,表弟有何乐从, 愿悉力从其旨。姨曰:相自贵。尔姨止有一子,不欲令其事女主。】

    天幕下,狄仁杰看完全段文字最后一句, 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话可真是戳陛下心窝子了。

    武周, 明堂中

    在后世贴心的断句下, 武曌两三秒内读完。

    她冷笑着念起最刺眼的一句, “不欲令其事女主?”

    呵,真是讽刺,不光男人们阻止她登基,女人们也闲话她。

    在她身后, 今日随侍武皇的女官和官员们大气都不敢出。

    这话可真是碰到帝王逆鳞了。

    唐中宗时

    太平公主对这句话深有所感, 她就算多次赠金给贫寒学子们, 也只是捞个好名声, 并不能真正获得这些人支持。

    哪像四哥李旦, 他就是坐在家里,也多的是人找上门去投诚。

    再对比一下王府属官, 曾担任四哥相王府长史的姚崇,可是宰相。

    再看看她的公主府属官, 终究还是不能比。

    【从这么一件小事,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多少还是不认可女人参政。

    就算因为上官婉儿此时的权势,大家面上都敬她,但背后会不会又是另一幅面孔呢?

    《旧唐书》成书多摘取唐朝官方实录, 正好能代表当时的官方态度,而且出于胜利者撰写史书的缘故, 关于上官婉儿的部分多做删改。

    还有唐时的一些野史笔记小说,不论正史野史,无一例外,都给上官婉儿安排了这样那样的私通绯闻。

    那么这些绯闻,是在上官婉儿死后才突然添加的吗?

    会不会在上官婉儿活着时,就已经有这些风言风语的攻击了?

    不要小看文人的创作功力,他们能编出“称量天下”之梦的奉承话,也可能背地里又编出贬低人的绯闻。

    或许正是这样的情况下,上官婉儿写下了那首政治闺怨诗《彩书怨》,怀念逝去的武皇。】

    武周

    众女官被天幕所说的情景伤到,一边当面奉承你,转头又在背后骂你,人怎么能这样呢?

    有几个情感细腻的女官,偷偷抹起泪来。

    这话提到了‘武皇的逝去’,本就对年龄敏感的武曌生出几分烦躁来,那一两声的啜泣声听了更烦了。

    库狄氏笑着道:“从今天后,她们怕是要天天祈祷陛下长命百岁了。”

    众女官反应过来,齐声道:“愿陛下千秋万岁!”

    武曌脸色缓和几分,开始认真思考保养延寿的计划,历史上她活了八十二岁,不说活到百岁,就是再多个十年也行,毕竟她母亲可是活了九十一岁。

    但话说回来,一个个也不能全靠她啊!她若是真能活个几百岁护着这些人也好,可惜不能。

    想到这,武曌看了一眼愁眉不展的上官婉儿,心中思虑着,婉儿的心性是不是太脆弱了?

    流言蜚语又怎么样?骆宾王的《讨武檄文》她都能笑着看完,再夸一句文采好。

    光写诗怀念她有什么用?她又不能从棺材里跳出来。

    说到底,还是经历的少了,灭门之祸时还在襁褓不记事,从十三岁起又跟在她的身边,就算忤旨犯下死罪,她也因为惜才留人不杀,只黥面而已。

    库狄氏、李氏、裴氏等人又因婉儿幼年丧父,家世凄凉,心生怜惜下难免照顾几分。

    还有太平,两个人虽然性情不同,但总能玩到一块去,碍于公主的面子,旁人也不会看低了婉儿。

    武曌得出结论,还是要多历练一下才行,她深深地看了一眼上官婉儿,心中冒出无数个锻炼人的法子。

    此时,毫不知情的上官婉儿依然看偶像似的看着武曌,全然不知武曌已经思虑着把她打发到哪锻炼一下心性。

    唐中宗时,镇国公主府上

    太平公主又替人难过起来,在政治斗争激烈的时候,什么手段都有可能使出来,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会不会那个时候,婉儿频频遭到暗地里的言语攻击呢?

    但是,谁敢这么不识相啊?

    太平公主是个聪明人,很快得出一个可能的答案:一个人识不识相,全看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婉儿的职位终究是内廷宫官的昭容,还是不够有份量。

    她有镇国公主的身份在,污蔑她就是污蔑皇室,那些人再怎么大胆,也不敢在她面前说些污言秽语。

    太平公主心生一计,“婉儿,你日后搬到我府上来住吧!。”

    上官婉儿一怔,住在外宅已经是破格,如何再住到公主家里去,她随即摇头道:“公主,这不合适。”

    太平公主唬住脸,严肃道,“我说合适!我的公主府还缺一个长史,就由婉儿你来兼任。”

    说完,太平公主觉得此法甚秒!

    一来,可以把婉儿牢牢绑在自己这边,她的公主府长史合该由一个宰相兼任。

    二来,婉儿主持修文馆,自有识人之才,可辅她选人用人。

    三来,可以挡掉一些绯闻谣言。

    昭容兼任公主府长史?这还是从未有过的事,上官婉儿思来想去,正欲开口再拒绝。

    太平公主斩钉截铁道:“不许拒绝,若无先例,就从我这里开始好了。”

    “至于任职的事,都交给我来办,婉儿安心等着上任就好。”

    上官婉儿似是想到了什么,点点头同意。

    【不过,上官婉儿还是幸运的,在古代女性参政艰难的环境下,能在史书留下一页,已十分难得。

    有了女性参政环境不好这个认识,上官婉儿在唐隆政变当晚的死亡就是命运——历来参政女性,难得善终的命运。】

    吕雉/邓绥/刘娥深有所感,在不同时空齐齐点头,人亡政息,这也给她们提了个醒,选好继承人是头等大事。

    【即使上官婉儿选择了站队太平公主,也无法改变的命运,因为当晚负责带兵的是李隆基——此人只是太平公主的临时合作者。

    旧唐书:婉儿亦斩于旗下。

    新唐书:婉儿以诏草示刘幽求,幽求言之王,王不许,遂诛。

    资治通鉴:昭容执烛帅宫入迎之,以制草示刘幽求。幽求为之言,隆基不许,斩于旗下。

    越往后的史书,反而死亡过程越具体,宋人的描写还是一如既往的生动,具有故事性。

    死亡过程如何就不讨论了,上官婉儿是死于乱军,还是执政迎李隆基都不重要,反正结局都是死。

    唐隆政变就是一场针对韦、武的屠杀,当李隆基带着人一路从玄武门杀进皇宫,他的野心就不可再控制。

    唐隆政变,是真真切切展现了李隆基的杀伐果断,野心勃勃。

    从他后来的行为看,上官婉儿当晚就是个死局。】

    唐中宗时

    上官婉儿眉头锁死,死局?

    她回想起史书上李隆基的所作所为,再加上天幕刚说的结论——不认可女性参政。

    答案很明显了,在李隆基等人眼里,他们是在“拨乱反正”。

    当女性参政与他们维护的礼教发生冲突时,她们就变成了那个“乱”。

    但她们真的是乱吗?错的是她们吗?

    李隆基想要维护的正统,是自己的权欲私心,还是真的为了家国百姓呢?

    上官婉儿抬头看着天幕,上面的李隆基着甲执剑,一刀刀砍死阻拦他的人。

    【李隆基的唐隆政变,仍然是继神龙政变、景龙政变后,对武周势力的再次剿灭,继续肃清以武则天为代表的女性干政现象,目的仍是恢复李唐,让皇位回到男性统治下。】

    听闻此言,武曌强忍怒意,她吩咐一个侍从,“去看看皇嗣李旦到哪了,速把临淄郡王带过来!”

    【上官婉儿是巾帼宰相,是女官之首,她是女官群体中最显著的一个人物。

    所以,从婉儿的身份上看,李隆基想达成维护李唐、维护封建父权统治的目标,不可避免的要杀了上官婉儿,也包括红妆时代其她三位参政女性。

    李隆基掌权后,对女官和后宫又进行了进一步辖制。他重用宠信宦官,使得宦官增至三千多人,衣绯、紫者就一千多人,唐代宦官之盛自此始。

    比起汉末十常侍,明朝东西厂,唐代宦官才是真的权势滔天,他们可以肆意废立皇帝,唐宦官的战绩是拥立了七个皇帝,杀了两个皇帝,实现了“家奴”治天下。】

    唐太宗时

    李世民一口茶呛住,什么?宦官不仅能立皇帝,还能杀皇帝,如此儿戏?

    他不是定制内侍省不得立三品官么,怎么回事?前朝的经验教训是都忘了吗?

    天幕提到了汉、唐、明三个王朝的宦官都权力大,其中又以唐为最,每个王朝肯定都对宦官权力做过限制和打压,却每到末期都有宦官之祸,为何总是一错再错呢?

    是该说宦官很努力,越挫越勇,一步步凭借个人能力和胆识,打破规则限制,获得皇帝宠信。还是该说皇帝无能昏庸,才让宦官窃权?

    李世民说不出这个答案,如果没有皇帝授权,宦官再努力也没用。

    忧心忡忡中,李世民打开天幕商城,决定看一下往后的朝代如何防制宦官。

    他就不信了,不可能没有办法搞定宦官,这次他必须写进祖制!

    武周

    肆意废立皇帝!武曌也对此感到吃惊。

    宦官比皇帝权力都大,男人真是自大、狂妄。自以为是家奴,就觉得可以轻轻松松控制,但没想到家奴也可以翻身做主子。

    第59章 第 59 章

    唐, 天宝年间

    李隆基不以为意,这如何能怪罪到他头上,后面的皇帝分权给宦官关他什么事情。

    高力士战战兢兢进言, “圣人,臣请求革去身上的官职,以此警示下面的人。”

    李隆基合住手上的奏折, 靠着龙椅道, “有你在我才放心, 晚上睡觉更踏实, 不必理会天幕的话。”

    高力士一颗心放到肚子里,透过大殿敞开的门,他抬头望着天幕,心里总有种不安的感觉。

    天幕是只有他这个时期能看到吗?还是各朝各代都能看见。

    大殿外头, 守卫宫殿的侍卫都堵住了耳朵, 不能听见天幕所言, 他们也不能抬头看天幕。

    长安城里也是一片肃静, 坊市里和晚上一样安静。

    一个将军领着士兵在四处巡查, 这都是李隆基下的紧急命令,一个皇帝怎么能允许不利于自己的言行四处传播呢。

    天幕孤零零的挂在天上, 少了许多看客。

    【还有武则天登基后,为了提高宫人文化素质设置的习艺馆, 也被李隆基废除。

    习艺馆前身是隶属中书省的内文学馆,如意元年(692年),武则天下令扩建习艺馆,选儒学者当值, 设内教博士十八人,教授内容有经学、史、子、集缀文、楷书、庄老、太一、篆书、律令、吟咏、飞白书、算、碁。

    这么好一个学习场所, 提升宫人文化素质的机构,就让李隆基一句话废除了,而且还转到了宦官机构内侍省,掖庭局辖下,让宦官当博士。】

    武周和唐中宗时期,后宫内

    在习艺馆学习的众人纷纷议论,心中多出了危机感。

    凭什么不让大家学啊?读书不是一件好事吗?

    众多女官们:看出来了,针对她们是吧?

    上官婉儿一点痛心,武皇改制习艺馆时,她也曾参与其中,有时闲暇,还会去馆中学习一番。

    就这么被废置,太可惜了。

    唐,天宝年间

    废除一个习艺馆也要拿出来说吗?李隆基不解其意。

    宫中又不用那么多能文善道的宦官宫女,自有科举取天下才子为他所用。

    【厌恶女性参政这点还体现在李隆基的后宫上。

    李隆基杀死王皇后之后,终生不再立皇后,还顺手修改了后宫妃嫔名号,将德妃、淑妃、贤妃改成惠妃、丽妃、华妃;废除九嫔,设淑、德、贤、顺、婉、芳六仪。

    对比武则天当皇后时期改动过的“赞德”“宣仪”“承旨”等妃嫔名号。可以看出,李隆基从名衔上就把妃嫔这个职业剥离政治属性,严防女性参政。

    可是,就算李隆基防后宫都这样了,还有人说杨贵妃是祸国妖妃,是安史之乱的罪人。】

    唐,开元年间

    武惠妃秀眉微蹙,一脸愁态,她终究还是成不了武皇那样的人,她的儿子也做不了太子。

    不过,这杨贵妃又是谁,李隆基没有设贵妃之位。皇后之下是三妃,三妃之首是惠妃,那当贵妃的这个人一定很得李隆基喜欢吧。

    她忆起往昔和李隆基的浓情蜜意,自嘲的笑了笑,否定自己的想法,李隆基最爱的是皇位。

    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天宝年间的杨贵妃呼吸急促,全身血液冰冷起来,她是祸国妖妃?

    安史之乱又是为何?怎么就扯到她身上了?

    【从李隆基做的这些事看来,大唐时期能有上官婉儿等女官群体,完全是武则天当了皇帝后,女帝统治下的女性参政特殊时期。】

    唐中宗时,镇国公主府上

    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上官婉儿等人各自心里琢磨起天幕的话。

    照天幕所说,她们现今的地位,多多少少都沾上了武皇的光。

    上官婉儿看着天幕,感慨最深,如果皇帝是男的,她恐怕真的会成为一个妃嫔,而不是女官。

    就如李显在位时,她的昭容职位实在容易误解。

    【李隆基本人更是纯恨女性参政,他看见一个参政的女性,肯定是能杀就杀。

    再说点可能的,李隆基在唐隆政变当晚,看见上官婉儿拿着诏书,会不会是想起了武则天在位时,他自己的憋屈处境,才急着把人给杀了。

    所以,上官婉儿在唐隆政变当夜,就是必死局!她一个位高权重的女官,太容易被针对了。

    只要上位的皇帝想维护封建纲常,结束武则天带来的女性参政特殊时代,上官婉儿的死亡几率无限逼近百分之一百,除非太平公主当皇帝。

    而且,看上官婉儿对武则天忤旨,对李显饮鸩死谏,她肯定特有自己的主意,即使面对皇帝也要刚一刚,一般皇帝哪忍得下。

    如果不是武则天惜才不杀,李显命人救治,上官婉儿早死了。

    换作太平公主,她和婉儿交情深厚,肯定也能多包容几分,支持太平公主当女帝,当女帝不行的话,那就坐实“镇国”封号。】

    唐中宗时

    太平公主一颗心都放在天幕说的话上。

    称帝吗?若是武周,她还有机会搏一搏。

    坐实“镇国”封号可行。

    镇国公主府上的气氛还算平和,其他地方就不太好了,听到天幕再一次支持太平公主当女帝,有人忧虑,有人焦躁。

    宫中,李显感觉肚子隐隐作痛,胃疼,天幕说的话让人胃疼。

    任何一个皇帝知道自己的皇位受威胁,都不会高兴。

    前有开元盛世的李隆基,后有天幕支持的太平公主,他的皇位一点都不安稳!

    相王府上,李隆基一边摇头,一边打消自己的疑惑给自己增添信心。

    “不,不会,姑母没有做皇帝的心思。”

    可是,要是姑母听到天幕所说,改想法了怎么办?

    不!姑母是个聪明人,如果她晓得利害,就知道皇位不是好争取的。

    祖母当上皇帝改唐为周,还能把皇位传给儿子,是大家知道皇位还会回到李唐一脉。要是姑母当上皇帝,能把皇位传给谁呢?

    李隆基自觉分析到位,说服了自己,现在他最大的问题是,该如何说服姑母放下生死之仇,支持他继续当上皇帝。

    也不知道送信的人到哪了,能不能送到姑母手上,半天也没个信回来。

    【关于上官婉儿的部分就到这里了,她从一个罪臣之后、掖庭奴婢,到后来的中宗文坛之首、巾帼宰相,人生经历还是挺丰富的。

    人生四十余载,上官婉儿在女官这条路上做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不虚此生。】

    唐中宗时,镇国公主府

    上官婉儿没有给自己提前唱挽歌的兴趣。现在感慨自己的死亡,那可真是太扫兴了,等她哪天真死了再说吧,这次她会走出新的结局。

    下面应该就会讲公主的部分了吧?不知道天幕会说些什么呢?

    一旁的太平公主更紧张,一改闲适的坐姿,拿着纸笔,一眼不眨地等天幕继续往下说。

    【接下来,讲一讲红妆时代最后一个人——镇国太平公主,看她的“镇国”封号就知道不一般了。

    她是大唐公主权势的天花板。

    她的政治轨迹横跨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出生自带光环,人生经历丰富曲折,是影视剧“常客”,被演绎出了多种形象。】

    天幕上出现了一个个面孔,或青涩,或明媚,或张扬,长相都不相同,但每次切换画面都有一行小字注释,大家都能看出来扮演的是太平公主。

    一句“公主权势的天花板”勾起众人好奇心。

    不同时空的汉朝公主纷纷侧耳听着天幕,方才讲的安乐公主就够豪横了,难道太平公主比她还厉害吗?

    唐以后的公主倒是羡慕颇多,但大家面上也不会表现出来,太平公主参与朝政,她们是不准涉政的。

    唐中宗时

    太平公主好奇的看天幕,忍不住笑出来,这就是别人眼中“她”的样子?不是追求情爱就是追求权势,如此极端,不是在天平一方,就是在另一方。

    【太平公主的权势有多大呢?

    汇总一下史书上的内容:

    天下独有太平一公主,父母皆为帝,贵盛无比,仪比亲王,开府置事,夫为亲王,子封郡王,女封县主。

    睿宗时期更是达到权力顶峰,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权移人主,军国大政,事必参决。

    不仅有权,还有钱,太平公主食实封万户,每年坐着不动就已经有一大笔钱入账。按学者的推算,太平公主的万户食封,占了整个国家的三百分之一。

    她还是大唐房姐,在寸土寸金的长安城黄金地段有三处豪宅,在东都洛阳还有两处大宅子。

    城里的住宅有了,郊外的大别墅和山庄也不能少,一百多年后的韩愈感慨写诗形容: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押城闉。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简言之,整个山头都是太平公主的。

    当然,这些权势财产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太平公主在武则天时就恩宠甚厚,食实封三千户,所以啊,到底还是亲妈好,舍得心疼女儿。

    看看历朝历代有钱有权的公主,鲁元公主、馆陶公主、安乐公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母亲强势有权!

    后来太平公主又参与了两场政变,神龙政变支持李显登基,唐隆政变支持李旦登基,连续两次从龙之功。

    从龙之功的含金量不必多说,在任何朝代都是头功!

    太平公主又是李显李旦的亲妹妹,有这么大权势一点都不奇怪。】

    汉朝,未听说过太平公主的时期。

    鲁元公主笑出声来,母后就是最好的!

    不仅给她拨城池,还给她齐国王太后的尊号。丈夫没了王爵,母后就给她儿子封鲁元王!用的是她的封号!

    第60章 第 60 章 太平公主

    馆陶公主仰首叹息, “果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另一时空的阳信公主愣神当场,啧啧称奇, 如此富贵,真是天下绝无仅有了,难怪称其为“天下独有太平一公主。”

    唐太宗时

    李世民算了算辈份, 知道了这是自己的孙女, 真不愧是他李家的公主, 这个比前面封号安乐公主的曾孙女还厉害。

    宰相七人, 五出其门?这是一个公主能做到的权势?

    比照亲王的等级,这也是头一份了。

    还参加两场政变!

    李世民有点心梗,玄武门之变是个挥之不去的事实,难道真是他开了这个坏头?

    可是, 前期通过政变上位的大唐皇帝, 好像执政能力都还不错, 真令人左右为难。

    大唐, 天宝年间

    李隆基一边吩咐人把御案搬到外面, 一边从龙椅上起身,缓缓踱步至殿门外, 看着天幕上张扬的镇国公主府。

    恍惚间,他仿佛又看到了姑母当年权倾天下的样子。

    可惜……

    【可惜!

    太平公主的产业, 全都便宜了他人。这份财产应当给李隆基的钱袋子充实了不少。】

    唐中宗时,镇国公主府上

    “李三郎!”太平公主嘴角绷直,骂出声来。

    她一想到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家当都白送给了李隆基,瞬间心如刀绞!

    尤其是再想到李隆基在自己死后, 做的那些报复她的事,恨不得此时立刻拿剑斩了他。

    相王府上

    李旦瞪了一眼三儿子李隆基, 侄子抄姑姑家,当真是够无情!

    在李旦的视线下,李隆基低下头摸了摸鼻子,一时间好羡慕未来当了皇帝的自己啊,也不知道现在的自己还有没有机会,看着天幕上的一箱箱财宝,没有人不动心的。

    【太平公主的前半生就是天之骄女,一出生就在罗马。

    她是李治和武则天最小的孩子,又是唯一的女儿,自然是掌上明珠。

    在外祖母荣国夫人去世后,太平公主曾出家为荣国夫人祈福,道号太平,“太平”后来成为她的封号。

    说是出家,但太平公主这个时候还小,多数时间还是待在武则天身边。

    入道祈福和李唐崇奉道教有关,李唐的公主除了嫁人,还可以选择入道,她们的入道可不是苦修,娱乐宴饮活动照常参加。

    就比如李旦的女儿玉真公主,李隆基的同母亲妹妹,她一生入道,有三处道观供其修行,还有享受生活、宴饮度假的山居别馆,又有钱又自由,不知道是多少人羡慕的。

    平时有兴趣了,还可以举办一下文化沙龙,大诗人李白、王维、高适都给她写过诗,这待遇真的别无一份了!

    但就是史书未记载婚姻的玉真公主,儿媳妇的墓志铭出土了!嫁给的是玉真公主的次子,说明玉真公主至少有两个儿子。

    这可真是特立独行,直接去父留子了。】

    天幕下,众人仿佛吃到大瓜一样,纷纷讨论起来。

    茶楼里

    “我们大唐的公主生活真精彩啊!”

    “谁说不是呢!前有安乐的皇太女事件、太平的镇国公主权势,再往前数还有高阳公主和辩机的传闻,再再前还有平阳昭公主……”

    茶楼上正在进行“文化沙龙”的雅间内,玉真公主和一众诗人沉默住。

    吃瓜吃到自己头上的玉真公主轻咳两声,“要不今日就到此结束吧,大家都散了去。”

    众人忙不迭应声:“好!我正好有个事还没办……”

    “哎呀!我也想起来还有事呢!”

    “我也……”

    大家纷纷给自己找到了理由,各回各家,各忙各事。

    唐中宗时,镇国公主府上

    去父留子?特立独行?

    太平公主很是诧异,其实也可能是中间还俗了。

    公主入道多是半入世半出世,她作为大唐的镇国公主,为自保也用过这样的法子。

    心里刚想完,天幕就说起此事。

    【仪凤四年时,吐蕃点名让太平公主和亲。

    武则天和李治不舍得让唯一的女儿远嫁他乡,可是又不能直接拒绝,毕竟刚和谈过,现在就拒绝,影响两国外交。

    武则天计上心头,正好太平公主曾经入道祈福,那这次就干脆继续入道吧。

    于是武则天李治下令修了一座太平观,让太平公主正式修道,以信仰理由把吐蕃打发了。

    不得* 不说,武则天这一招很巧妙。

    吐蕃统治带有政教合一的色彩,重视信仰,总不能自己打破规则为难别人吧!合情合理的劝退了吐蕃。

    太平公主是大唐公主里第一个入道修行的,估计她入道避祸和玉真公主入道后的潇洒自由,给了后来人启发:既能避祸,还能还俗,能退能进,利大弊小。

    于是,大唐公主、以及大唐贵妇们入道的理由各种各样,给亲人祈福的,身体不好给自己求健康的,不想和亲的,不想结婚的,丈夫死了想自己岁月静好、不想再嫁的的,还有真心喜欢寻仙问道的……】

    西汉

    鲁元公主找到一种莫名其妙奇妙的共鸣感,犹记当年,父皇也差点把她派去和亲,而且还是在她已经结婚的情况下。

    如果不是母后再三请求……

    这位太平公主也是在母亲一力保护下免于和亲。

    可见,天下还是母亲心疼女儿多些。

    听到入道避和亲的吕雉也忆起了当年事。

    鲁元已经和他手下的六国旧贵族结亲了,刘邦居然想把女儿再嫁一遍!骨肉亲情何在?

    幸好他还有点人性,如果刘邦真把鲁元嫁过去,吕雉不敢想象自己会做出什么事来。

    唐中宗时,镇国公主府

    太平公主哭笑不得,入道修行也能传承下去吗?

    她入道,是非常时期非常方法,怎么到了后来人身上,什么情况都能套到入道上面了。

    大唐各时空

    已经入道,和打算入道的公主、贵妇们,对天幕所说会心一笑,荣华富贵皆是过眼云烟,身心自由才是人生真谛。

    在其他地方,穿着道服的鱼玄机、李冶边作诗边看天幕,入道只是一种人生选择,修行作诗交友两不误。

    两宋时期,宋代公主们感慨万千,这各种各样的理由,大唐公主可真是太好了,两相对比下,她们就跟地里的苦瓜一样。

    天幕不知愁万千,仍继续播放:

    【吐蕃和亲风波平息后,估计李治武则天两个事业狂全然忘了女儿的婚事,但这是问题吗?

    父母不张罗,那就自己主动争取。

    一次宴会上,太平公主穿了一身紫袍玉带的武官衣服请求赐婚。

    此时,李治和武则天恍然大悟,原来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

    于是,李治精挑细选了自己的外甥薛绍做驸马,薛家世代尚主,薛绍也是一枚帅哥。

    结婚那天,长安城全城沸腾,燃烧的火把连成一条火龙,烤干了沿途树木的叶子,是一场举世闻名的世纪婚礼。

    婚后七年,太平公主和薛绍一共有两儿两女四个孩子,从生孩子的数量能看出夫妻关系应该不差。

    到现在为止,太平公主前半生就是小说都不敢写的剧情,一出生就沐浴在李治和武则天的厚爱之下,父母的宠爱,盛大的婚礼,俊秀的驸马,妥妥的人生赢家。

    但是,人生是不会圆满的,至少太平公主的婚姻不会。

    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不安定因素,武则天对薛绍不太满意,嫌弃薛绍兄弟的妻子出身不够高贵,不配和太平公主做妯娌。

    当武则天登基后,太平公主的这桩婚姻就变得碍眼起来,不管是出于当年原本就不满意,还是武则天登基的政治需求,薛绍不可避免的成了一个牺牲品。】

    唐中宗时期

    李显、李旦、太平公主虽然不在一处,但同时都叹了一口气。

    阿娘不一定杀儿子女儿,但对上儿媳和女婿,是丝毫不会手软。

    皇宫里,李显心有戚戚,第一任发妻被连坐幽禁处死,第二任妻子韦氏的娘家凋零几尽。

    相王府上,李旦沉默不言,他的发妻刘氏和妃嫔窦氏都被人诬陷,秘密处死。

    一旁的李隆基更是面色愤恨,他的母亲窦德妃就是武则天处死的。

    镇国公主府上,太平公主嘴唇紧抿。

    她还记得薛绍死的那日,但是,薛绍的兄长谋反,薛绍真的不知道此事吗?

    在丈夫和母亲之间,她终极还是无法违背母亲。

    【武则天登基后,太平公主的人生开始大转弯。

    从前她可以做个富贵悠闲的公主。

    但武则天登基后,她的人生就无法普通了,父母都当皇帝的情况,这可是千古仅有的一例。

    对她而言,武则天是继李治去世后,一座更大的山——集父权,母权,君权于一体。

    作为母亲,武则天保护太平公主避免和亲,给予超出规定的食邑。可以肯定,太平公主在武则天时候就享受一定的亲王待遇,太平公主和薛绍的次女被武则天封县主就是最好的证明,只有亲王之女才能封县主。

    作为君权和父权的体现,武则天出手支配女儿的婚姻,杀掉不满意的薛绍,换上武家侄子,彰显自己的权力和不可阻挡的登基决心。】